圖為張春艷(右一)團隊在麥田里工作。 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新春走基層)20余年候鳥式育種:北疆麥田守望者的種子夢
中新網(wǎng)呼倫貝爾1月27日電 題:20余年候鳥式育種:北疆麥田守望者的種子夢
作者 張瑋 刁宇來
春夏“北育”,秋冬“南繁”。20多年里,張春艷幾乎沒在家里過過春節(jié),今年也不例外。
“年夜飯都是在育種基地吃的?!苯邮苡浾卟稍L時,張春艷笑道,相比回家過年,她更在乎的是今年能不能成功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70后”的張春艷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農林試驗站的副站長,也是扎根在中國北疆麥田里的守望者。
每年進入冬季,張春艷便“遷徙”到云南,進行小麥品種的“南繁”科研工作。
“南有西雙版納,北有莫爾道嘎”,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是彩云之南與內蒙古興安在景色上的遙相呼應,然而,在張春艷心中,它還代表著“北育南繁”。
“受氣候條件限制,北方小麥只能進行一年一季試驗,稱之為‘北育’。但為了加快育種進程,冬季我們會到氣候適宜小麥生長的云南元謀進行種植加代,也就是所謂的‘南繁’。”張春艷闡釋道。
張春艷從1997年開始“南繁”,從那時起,她也開啟了從大東北到大西南的候鳥式遷徙。
如今回憶起來,這些年像一幕幕影片涌入張春艷的腦海。
圖為“南繁”的張春艷。 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女兒3歲時,張春艷為了能兼顧“南繁”和帶娃,只身一人帶著孩子去了云南。“由于池埂子非常窄,孩子太小走不穩(wěn),為了防止她掉進水渠里,有時候我就拎著孩子的衣領在田間走?!睆埓浩G笑著說道。
孩子長大后,家里安裝了座機電話,每到周末,張春艷從元謀的農村育種基地到20公里以外的縣城郵局排隊給女兒打電話。到了上學的年紀,她便把女兒送到大連的寄宿學校,每年假期,女兒便直接從學校去云南陪媽媽一起“南繁”。
“女兒常說,我對麥子比對她還親?!彪m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張春艷的笑容中仍流露著歉疚。
女兒也總問:“媽媽,你覺得付出這么多值得嗎?”
張春艷的答案從未變過:“每一粒種子都像我的孩子,需要一直培育,不想也不能半途而廢??吹阶约号嘤鰜淼姆N子種在田里,很幸福,很值得!”
已是杖朝之年的父親曾是拉布大林農牧場良種站的站長,張春艷因為“南繁”,沒法留在父親身邊盡孝,但父親很是理解,“還能從女兒這一代新農人身上,看到我們老一輩熱愛土地的模樣,我很欣慰。”
就這樣,80多歲的老父親陪著張春艷赴云南進行“南繁”。
張春艷說,正是父親當年的熱情在她心里埋下了對種子的興趣?!胞溗虢瘘S是我和父親共同的夢?!?/p>
作為“農二代”的她,無論“北育南繁”還是“上天入地”,握緊自己的種子是她的夢想。
2003年,拉布大林農牧場首次嘗試太空育種,經過太空育種選育,2014年,第一個太空育種品種“太空格萊尼”通過內蒙古自治區(qū)審定,每畝地可增產約60斤。
她告訴記者,一顆種子從航天育種開始到正式投產,最短也需要11年。
“通過太空輻射或雜交之后,再進行4年的‘北育南繁’穩(wěn)定品種、2年產量鑒定、2年品種比較、2年區(qū)域試驗,最后1年生產?!睆埓浩G如是說。
2022年,張春艷挑選的兩個小麥品種,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登上太空,又一次進行航天育種。
20年里,拉布大林農牧場的小麥品種共有5次登上過太空,而每一粒種子都是由張春艷親自挑選,“從特性到個頭兒,都是優(yōu)中選優(yōu)?!?/p>
張春艷說,太空育種增強了小麥的豐產性、抗病性、抗倒性,并提高了蛋白含量和優(yōu)化面筋等特性。
“連年增收是每一個農人的情懷,也是使命?!痹趶埓浩G看來,這份使命既要靠浪漫太空的藏糧于技,又要靠麥田守望的埋頭苦干。(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