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半難題”由來已久,一直牽動各方神經(jīng)。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各地中小學積極開展課后服務活動,這個難題毫不疑問會得到有效緩解。但是在實踐中實際效果到底如何,還面臨哪些難題?仍然備受關(guān)注。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市東城區(qū)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洪偉。
洪偉委員
“學校是課后服務的主要供給方,提供了大量的優(yōu)質(zhì)課程?!焙閭ノ瘑T說,但也面臨著如何處理教學資源的有限性與家長服務需求最大化之間的矛盾?!柏叫杓彝ズ蜕鐣α康难a充,合力走出課后服務的諸多困境?!?/p>
有“三個困境”讓洪偉感到憂慮。一是教師的“時間困境”。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直接影響是工作時間的延長帶來的工作壓力,同時也壓縮甚至擠占了教師參與學科教研、校本研修的時間?!叭绻缓侠斫鉀Q這個問題,會導致教師在課后服務中疲于應付,影響高質(zhì)量課后服務體系的建立?!逼浯问菍W生的“空間困境”。很多學生在校時長超過八小時,缺少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被局限在校園圍墻內(nèi)的時間過長,就會讓學生失去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開展實踐活動的機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范圍?!弊詈笫巧鐣⑴c的“機制困境”。當前,社會機構(gòu)與資源單位參與課后服務,呈現(xiàn)出片段化、散點式傾向。一些育人資源散落在社會各個單位,處于“惰性”狀態(tài),有待激活。
洪偉提出,家、校、社協(xié)同開展課后服務活動是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路徑。他建議政府采取購買服務的形式,讓博物館、少年宮、文化資源單位等各類校外活動場所挖掘師資力量、研發(fā)相關(guān)課程,以“送課到校”的方式加入到校園課后服務中來,不斷擴大公益性優(yōu)質(zhì)校外教育服務供給。同時,充分利用街道、社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建立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提供“家門口的課后服務”,從供給側(cè)為“雙減”助力。
“要探索建立‘學生舉手,家校社應答’的機制。”洪偉建議,針對學生的課后學習需求,學校、家庭、社會要整體參與進來,建立“校外課后服務地圖”、“課后服務社會資源白名單”,形成校內(nèi)、校外課后服務聯(lián)動的良好格局。(王釗冀)